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宁夏 > 宁夏首页

塞上江南气象新——回望宁夏气象发展60年历程

【字体:   2018-09-18 14:40:40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宁夏,地处黄河与大漠的交叉地带。一边是贺兰山在荒漠中拔地而起,一边是六盘山峰峦起伏,黄河在这里变得温柔从容,滋养出一片“塞北江南”。

60年前,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宁夏气象事业从这片土地上的一座小观测站起步,彼时气象工作者将“服务观点、生产观点、群众观点”作为业务的初心。而今,时光依旧流淌向前,走过60年的气象事业服务国计民生的初心不变,又感受着时代共振的脉动,随之画出一抹亮丽色彩。

贺兰山下,与灾害竞速:今年6次暴雨,全部准确预报

贺兰山蜿蜒北上,阻挡住盛夏行进的季风,常常带来丰沛的降水。

但今年的雨水尤其多。“西夏区一般每年5月20日左右进入汛期,今年提前了十来天,5月13日就遇到了第一场洪水。截至8月31日,今年已经出现了6次洪水。”8月31日,银川市西夏区防汛站站长任新福望着在雨中变得朦胧的贺兰山说。

在他面前,乱石散落在7公里长的拜寺口山洪沟坑道里,留下这个夏天遭遇过洪水的痕迹,洪水最凶猛时,3米高的堤坝一度漫堤。

从8月30日凌晨收到防汛一线“最亲密的战友”——银川市气象台发来的预警起,任新福先和同事上山疏散了三四百人,又和银川市气象台朱海斌守了整整一夜。这样的谨慎是不可少的,“贺兰山表层土质疏松,洪水来得特别快。如果发生洪水,行洪速度每秒可达10米到15米,无论人还是车,一旦遇险,生还希望就渺茫了。”

而如果回到2005年刚参加工作时,任新福很难想象现在的自己会如此信任气象部门。“那时候是推开窗户看天气,一阴天就得上山,有时候把游客劝下山,雨却没下。”现在,他放心地跟着气象预报跑,“今年这6次,气象局对降雨量和可能产生洪水的预警,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而且实时更新。”

朱海斌对此表示理解:“2011年,我刚参加工作时,不敢报暴雨,当时的科技水平也不够,但这几年预报精准度越来越高,服务水平也跟着上升了。”

自治区气象台副台长杨侃拿出三组数据:2014年,自治区气象局将天气预报由20个城镇拓展到220多个乡镇,2015年拓展到2200多个行政村,频次也由一天2次增加到3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目前,已形成了0-2小时临近预报、0-12小时短时预报、12-240小时短期预报、11-30天延伸期以及月、季到年的无缝隙天气预报产品;截至2017年11月,自治区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67%,暴雪预警准确率达到90%,大风预警准确率达到86.9%,雷电预警准确率达到73.1%,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到20分钟以上……

预报准确率的提升来自于硬实力增强。目前,宁夏已建有27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87个国家地面天气站、858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站平均密度达到8公里。2017年,自治区气象局完成智能网格预报的业务技术研发,经过一年的业务试运行后,2018年自治区气象预报服务统一数据源的“一张网”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正式运行。

“可以这样比喻,就像地球上的经纬网一样,我们把宁夏以及每个城市所在的区域分解成许多个5公里×5公里,甚至1公里×1公里的网格,而公众就生活在这一个个网格中,每个网格中的天气情况也会有所差异。网格化预报与原来的城镇预报相比,在空间上更加精细,更具针对性,基本上实现了为公众提供基于位置的预报服务。”自治区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处长丁建军说。

做好防灾减灾,不仅需要准确预报,还需要及时传递信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宁夏气象服务只能通过广播、电话和书面通知。1959年3月,在一次冷空气入侵过程中,当时的预报组组长陈玉山和预报员高凯为了不耽误事儿,甚至带上天气图骑着自行车进城汇报天气信息。

而如今,就像任新福可以通过银川气象信息共享微信群、气象银川、银川天气短信平台、电话等多种方式获得最及时的气象信息那样,更加精准的预报预警也从更广阔的渠道发出,有效发挥了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多年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夏气象部门对历次严重干旱、暴雨洪涝、冰雹、霜冻、寒潮、沙尘暴、大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及次生衍生灾害,均做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预测,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防范应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决策建议,为社会公众和各行各业采取防灾减灾避灾措施提供了信息服务。

特别是在今年“7·22”贺兰山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及山洪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中,宁夏气象部门准确预报、及时预警,跟踪监测预报暴雨落区和强度,科学研判暴雨风险,为提前防范和抗洪抢险赢得了宝贵时间;宁夏气象局主要负责同志随同自治区领导连夜赶赴抗洪救灾一线,随时报告雨情和预报信息,为政府决断转移5200多名群众,以及是否采取分洪措施等重大决策提供了关键信息支撑,为实现大灾面前群众“零伤亡”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到自治区领导的批示肯定。

灾害防御的关口也在不断前移。自治区气象局联合住建等部门在西北干旱区首次开展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工作;完成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区域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完成全区小流域和主要山洪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阈值修订等。

从人工到智能化,现代化建设开启新里程:在智能平台中,一份产品可分秒间完成

预报准确率和防灾减灾水平的提升,对公众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而更深刻的变革,随着宁夏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也在慢慢发生。

在自治区气象局大楼,从8楼向下,依次是气象台、气象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气候中心、科研所等机构。真正将这些单位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共处一楼,而是智能化综合业务服务管理共享平台。该平台于2014年开始规划设计,2016年到2017年上线运行。

据自治区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处长陈海波介绍,按照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标准,该局全力推进基础信息、业务产品、服务产品三个数据库,业务产品自动生成、服务产品智能制作和服务信息智慧发布等智能化系统建设,实现业务、服务、管理“云上部署、终端应用”。

过去,一个人每天一般只能做一份产品。现在,通过智能化平台,一份服务材料的制作时间被压缩在分秒之间。

“现在平台集纳了海量的基础数据、区市县三级业务服务产品,系统可直接读取数据,比如每月的首日定时数据自动生成、自动读取,人工只要核准签发,产品回到数据库里,发布系统就会自动查找和发现产品,自动提取到发布系统,自动匹配用户发布信息。”自治区气象科研所副所长张学艺对此深有感触,“目前自治区农业气象中心一天可针对不同作物和用户生产近千个产品。”

同时,该平台“一级开发、三级应用”的模式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气象部门技术力量薄弱、产品无法满足用户个性需求等问题。如今,在自治区气象局的指导下,西吉、中宁、永宁等县气象局,以马铃薯、枸杞、葡萄等特色产业气象服务中心为依托,开展特色作物全生育期、全产业链动态服务,服务针对性得到加强。“最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气象数据是真正的大数据,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气象部门也必须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创新服务模式。”陈海波说。

宁夏气象事业是紧跟中国气象事业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脉动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多年来,在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气象局实施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建设等省部合作项目,成功创建中国气象局干旱区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有力带动了宁夏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他们坚持创新驱动,打破地域、部门和行政层级而组建3支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及若干研究组,加快建设特色农业野外科学试验、六盘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科学试验示范“两个基地”,持续打造气象科技创新众创平台;出台了科技成果认定、成果转化、科技奖励等创新激励办法,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和人才科技创新活力;围绕马铃薯全程气象保障服务、银川大气污染源等自治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积极组织申报科研项目;1990年至2018年间,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近50项……2017年,自治区气象现代化评分达到93.8分,信息化水平,人事人才、科技创新等指标有明显提升。

随时代律动,融入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守护一方绿色

8月,对有着“枸杞之乡”的中宁县来说,一场雨就像一场战役。成熟的枸杞遇雨即裂,每一茬采摘都必须赶在大雨来临前。

“17日在中宁基地枸杞气象服务群里,气象局上传了中宁枸杞专题天气预报,称这场降雨对枸杞有较大影响,提醒我们多加留心。”宁夏杞泰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晓晶打开手机。这个专题天气预报不仅包括降雨时段、暴雨落区,还提供了量级、影响预报以及针对现阶段枸杞发育期的种植管理建议。

“气象专家也是农业专家,给的建议不仅贴近生产,还对枸杞生长发育和病虫害防御等有系统性研究。”杞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雍政对气象专家的信任是通过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今年开春,杞泰的宁杞五号枸杞得了茎腐病,甚至可能全部绝产。中宁县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王静梅不仅提出了气温和降水致病的可能性,还专门请了专家到杞泰联合问诊,最终找到“方子”,及时解决了问题。“138亩宁杞五号全部恢复,也没有传染其他枸杞,完全没有损失。”

在宁夏枸杞主产区中宁,像这样的枸杞基地有60多个,枸杞种植面积二十多万亩,枸杞产业已成为脱贫致富的支撑产业。2017年底,中国气象局、农业部遴选枸杞气象服务中心为全国第一批特色农业气象中心,为枸杞产业提供服务。

特色农业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宁夏气象局助力乡村振兴,融入脱贫富民大局,在气象“避害”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依托智能化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智能生成服务产品200余种,面向全区开展服务;更发挥了气象的“趋利”作用,比如大力开展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推动“中宁枸杞”获评全国首个农产品气候品质类国家气候标志,引种“张杂谷”系列品种,并研究了张杂谷生长的全程气象保障技术,各级政府已推广20余万亩,发展了南部山区的扶贫产业。升级气象扶贫手机APP,实现了基于位置的智能发布;做好定点帮扶工作,支持帮扶村隆德县温堡乡夏坡村发展,贫困户已由去年底的34户减少为4户。

为了守护这片“塞上江南”,宁夏气象部门还花大力气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评估退耕还林草生态恢复效益,开展森林草原区火灾、干旱、沙尘动态遥感监测与评估,探索开展沙源地遥感监测与评估,还实施固原市生态建设“四个一”试验示范工程气象监测评估能力建设;推进银川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气象监测与评估能力示范项目建设,开展宁夏湖泊湿地的气候效应及气候变暖影响未来补水量等研究;大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新建标准化作业点70个,建设了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空域申报、飞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手机对讲指挥等业务系统。

在蓝天保卫战中,气象部门亦积极参与,开发了智能化空气质量预报服务系统,新增臭氧污染气象条件落区预报和地级市臭氧浓度预报;开展银川市大气污染源分析及其影响评估数值模拟试验等。

回望60年,历史的身影步步远去,而黄河涛涛,山峦蜿蜒,过去的每一个脚步都变成事业中的一个印痕。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随时代疾驰,驶向未来。


编辑: 中国天气网宁夏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